語言和文字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和情感:從敘事療法觀點看語言和文化
不同文化中語言與詞彙的力量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手法,它更是一種強大的工具,能夠塑造我們的思想、情感以及與世界的互動。即使在同一語言中,不同的文化群體在詞彙選擇上也會有所不同,這直接影響到我們如何理解和應對各種情況。這種差異不僅是語言上的差異,還與文化規範、價值觀和世界息息相關。
舉例來說,在澳洲,如果有人對你說“G’day”或“How’s it going?”,通常會接著談論天氣或當天發生的事情。這反映了澳洲文化中表達關切的態度與方式。相比之下,在華人文化中,常見的問候語是“你吃了嗎?”或是各地衍伸問法如台灣常用的“呷飽未?”,但其背後表達的關懷遠不止於吃了沒,它更是表達對對方基本需求的體貼關懷。這種語言上的差異凸顯了文化認同和社會規範的相關性。
表達情感的文化差異
想像一下,你不小心把手撞到了桌子上,你會怎麼反應?在中文裡,你可能會喊“啊!”,而在其他國家,人們會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菲律賓人可能會說“Aray!”、泰國人可能會說“Oy!”、日本人可能會說“Itai!”、而澳洲人可能會說“Ouch!”。這些瞬間自動脫口而出的用語背後,往往闡述著各個文化的內涵。在某些文化中,對於表達疼痛可能採相對保留態度,並對因疼痛反應產生的言語視為不合適的反應;而別的文化中,同樣的反應可能被鼓勵,被視為釋放感受的方式。這種差異還包括不同文化如何理解和表達情感。在某些地區,情感被視為一種行為而非內心狀態。例如,在某些原住民文化中,他們不會說“我很生氣”,而是用“我在做出生氣”(Beaudoin & Monk, 2024)。這種微妙的用語差異,讓人覺得情感並非個人的一部分,而是被視為一種臨時性的行動狀態。情感不是身體的一部分,而是能夠外化的狀態。
敘事療法:放下病名的標籤
敘事療法是一種獨特的心理健康療法,它超越了典型的病名標籤,這些標籤往往是因文化來定義的,並可能對被診斷者產生污名化效果。不同文化會給予不同病名不同的標籤,例如通過西方文化視角分類心理疾病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或是傳統中醫的《黃帝內經》中所定義的病名等等,都是由人為分析判斷而歸納出的病名,而因文化關係有所出入。敘事療法並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個人被診斷的病名上,而更重視個人體驗及自身力量的影響。
這種治療方法幫助個人識別和表達他們的個人故事,使他們能夠將問題外化並重新定義自己的經歷。在敘事療法中,對話中使用的語言非常關鍵。這不在於將某人標籤為“抑鬱”或“焦慮”;而在於探索他們如何經歷挑戰,並將這些挑戰與更廣泛的社會敘事聯繫起來。通過這種方式,個人可以重寫自己的故事,重新正視他們的能力和面對挑戰的技能。這個過程使人們能夠以更新的主體性和自我價值感繼續前行。
在澳洲語境中對抗污名:敘事療法的應用
在澳洲,敘事療法中的敘事方法在對抗伴隨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污名往往來自於社會標籤和通過語言強化的誤解。治療師可以幫助客戶通過敘事方法來解構這些污名化的故事,並撰寫強調韌性和能力的新故事。
這種方法在澳洲社會中特別重要,澳洲社會上有許多如“R U OK Day” 和 “Mental Health Week” 等倡議鼓勵越來越多的公開對話,或其他心理健康活動和推廣。這些活動推動了語言上的改變,從批判和診斷性用詞,轉變為支持性和更富有同理心的言語,讓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負面看法改觀。這正與敘事療法和影響結構環境的社會工作價值觀相符。
此外,敘事療法對於墨爾本的華人社區中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也能做出重大貢獻。許多華人社區仍然將心理健康問題視為個人弱點或一個永久性的貶低標籤,特別是在高壓父權文化中生活的人群中更是嚴重。敘事療法在這些社區中提供了一種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方式來探索和重新定義心理健康問題。
反思語言在心理健康中的角色
我們在文化群體中使用的語言,強烈地影響著我們如何思考、感受和與世界互動。敘事療法以欣賞的視角看待這些語言力量,幫助個人理解並重新塑造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從限制性的故事中解放出來,擁抱更具賦權感的故事。當我們反思自己使用的語言並積極重塑自己的故事時,我們可以挑戰污名,並為自己和他人改善心理健康做出貢獻。
如果您有興趣了解敘事療法如何幫助您或您的家人重寫人生故事, Ashore Wellness上岸心輔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諮詢服務,根據您的獨特需求為您提供支持。我們將陪伴您走向心理健康的旅程。
參考文獻
Beaudoin, M., & Monk, G. (Authors), Li, K. (Narrator). (2024). Narrative practices and emotions: 40+ ways to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flourishing identities [Audiobook]. Tantor Audio.